前不久,網傳的上海女孩沙白的故事引發了網友對生命內涵的思考,也引起了社會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關注。這種看似陌生的疾病究竟是什么?SLE患者要如何與病痛抗爭?又有哪些新療法可以幫助他們重拾生活的希望呢?
●什么是系統性紅斑狼瘡?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簡稱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錯誤地攻擊自身正常的細胞和組織,導致全身性炎癥。SLE的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遺傳、環境和激素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中國SLE人群發病率約為30-70/10萬人,平均發病年齡為30.7歲,其中超過80%為女性。患者不僅面臨長期反復發作帶來的外貌損害(如典型的蝴蝶形紅斑),還可能出現腎臟、血液、神經等多器官損傷,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其發病機制復雜、病程長、容易復發,SLE的治療一直是一個難題,目前尚無徹底的根治方法,患者只能在減輕癥狀與藥物副作用之間小心權衡。
●傳統的SLE治療方法及其挑戰
SLE的治療以減輕癥狀、控制病情、避免器官損傷為主要目的。各國的診療指南相對統一,主要推薦以下幾種治療方法:
1. 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是SLE急性發作期的“主力軍”,通過降低免疫系統來快速減輕炎癥反應,代表藥物為潑尼松。然而,長期使用激素易導致體重增加、骨質疏松、糖尿病等不良反應,讓患者進退兩難。
2. 免疫抑制劑
中國SLE人群發病率約為30-70/10萬人,平均發病年齡為30.7歲,其中超過80%為女性。患者不僅面臨長期反復發作帶來的外貌損害(如典型的蝴蝶形紅斑),還可能出現腎臟、血液、神經等多器官損傷,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其發病機制復雜、病程長、容易復發,SLE的治療一直是一個難題,目前尚無徹底的根治方法,患者只能在減輕癥狀與藥物副作用之間小心權衡。
3. 抗瘧藥
羥氯喹等抗瘧藥在SLE輕中度癥狀有一定療效,尤其在減輕皮膚和關節癥狀方面表現良好。不過,長期使用該藥可能會影響視力,患者需定期進行眼科檢查。除了上述藥物,醫生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使用抗凝藥等其他支持性治療,以減少血栓等心血管并發癥風險。
除了上述藥物,醫生還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使用抗凝藥等其他支持性治療,以減少血栓等心血管并發癥風險。
新型藥物的突破:激素替代與生物制劑
為了克服傳統治療方法的局限性,近年來科學家們開發了更為精準的免疫療法,直接作用于免疫系統的關鍵靶點,從而減少副作用并提高治療效果。這些新藥物為患者帶來了新選擇:
1. B細胞抑制療法
B細胞是免疫系統中產生抗體的主要細胞。當B細胞失控時,會產生大量自身抗體,攻擊健康組織。針對這一機制的藥物可幫助SLE患者有效緩解病情。
代表性藥物一:貝利尤單抗(Belimumab)
美國FDA批準的首款SLE靶向生物制劑。通過抑制B淋巴細胞刺激因子(BLyS)減少B細胞增殖,從而降低自體抗體水平,減輕免疫攻擊。貝利尤單抗不良反應少,療效溫和,但作用緩慢,通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見效。
代表性藥物二:泰它西普(Telitacicept)
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一款生物制劑,能同時抑制BLyS與增殖誘導配體,抑制B細胞活化和增殖。泰它西普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具有良好優勢,已于2021年在我國附條件上市,并在2023年11月完全獲批。
代表性藥物三:利妥昔單抗(Rituximab)
一種靶向CD20的單克隆抗體,在部分難治性SLE患者,尤其是狼瘡性腎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中,顯示出一定療效。但由于風險較大,療效不穩定,尚未被FDA正式批準用于SLE治療。一種針對CD47和CD20雙靶點的藥物,可增強體內免疫細胞對B細胞的清除效果。2023年,阿沐瑞芙普a已經進入Ib期臨床試驗,有望在未來帶來更個性化的治療選擇。
代表性藥物四:阿沐瑞芙普a(IMM0306)
一種針對CD47和CD20雙靶點的藥物,可增強體內免疫細胞對B細胞的清除效果。2023年,阿沐瑞芙普a已經進入Ib期臨床試驗,有望在未來帶來更個性化的治療選擇。
代表性藥物五:硼替佐米(Bortezomib)
一種蛋白酶體抑制劑,通過抑制B細胞功能降低抗體水平,主要用于多發性骨髓瘤,在部分難治性自身免疫病中也顯示出潛在療效,被認為具有成為SLE二線治療藥物的潛力。
2. 細胞因子抑制劑
細胞因子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信號分子,負責傳遞“指令”。在SLE中,某些細胞因子(如IL-6、IL-17或TNF-α)過度表達,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活躍,抑制這些細胞因子可以有效減輕炎癥。
代表性藥物一:阿尼魯單抗(Anifrolumab)
一種干擾素α受體拮抗劑,主要抑制I型干擾素通路,可有效降低炎癥反應,適用于對傳統激素療法不敏感的患者。阿尼魯單抗于2021年獲美國FDA批準,2022年12月在我國香港上市。
代表性藥物二:托珠單抗(Tocilizumab)
一種靶向IL-6受體的單克隆抗體。IL-6是引發關節和其他器官炎癥的關鍵因子,托珠單抗常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的治療,少量研究顯示其對SLE的癥狀有改善作用。
代表性藥物三:司庫奇尤單抗(Secukinumab)
一種IL-17A抑制劑,通過靶向IL-17信號通路來抑制炎癥反應,主要用于治療銀屑病、強直性脊柱炎等炎癥性皮膚病和關節病,在部分SLE患者中也顯示了療效。
3. T細胞調節療法
T細胞在免疫系統中負責協助B細胞產生抗體,并引導其他免疫細胞的反應。在SLE患者中,T細胞功能的異常活躍也是病因之一。通過調節T細胞活性可以幫助減少炎癥,恢復免疫平衡。目前,尚未有此類機制的藥物獲批用于SLE。
代表性藥物:阿巴西普(Abatacept)
4. JAK抑制劑
通過抑制Janus激酶(JAK)信號通路,減少多種致炎細胞因子(如IL-6和干擾素)傳遞,降低炎癥反應和組織損傷,對關節和皮膚癥狀有較好效果,是對常規治療無效患者的一種潛在替代選擇。目前,尚未有此類機制的藥物獲批用于SLE。
代表性藥物:巴瑞替尼(Baricitinib)
5. 補體系統抑制劑
補體系統是先天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標記和清除受損細胞。通過抑制補體蛋白的活化,可防止補體級聯反應錯誤激活導致的炎癥和免疫攻擊對器官(尤其是腎臟)的損傷。目前,尚未有此類機制的藥物獲批用于SLE。
代表性藥物:依庫珠單抗(Eculizumab)
6. CAR-T細胞療法
CAR-T細胞療法通過在患者T細胞中引入特定的受體,將患者的T細胞改造為“特種部隊”,使其能夠特異性地識別并清除異常活躍的B細胞,達到降低自體抗體水平、長時間緩解病情的效果,是治療重癥SLE的另一種新嘗試。不過,CAR-T療法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且費用高昂,未得到廣泛應用,且可能引起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等嚴重不良反應。
結語
沙白的故事引發了不同聲音,也讓我們看到了SLE給患者生理和心理帶來的巨大影響。SLE的臨床表現具有高度異質性,患者間癥狀和病情差異較大,免疫療法在不同患者中效果不一。盡管如此,越來越多新藥物的問世正試圖幫助他們在這場漫長的抗爭中尋找希望。期待未來,更多患者能夠接受精準、安全的治療,走出疾病的陰影,享受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轉載自-上海藥物警戒公眾號